大公报:香港中史教育要亡羊补牢
香港新闻1月29日电 香港《大公报》29日刊发题为"香港中史教育要亡羊补牢"的文章,全文如下:
教育是社会的长远投资,是一项艰辛的系统工程,故此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占中"期间,香港社会深藏的矛盾系统暴露出来,一些青少年缺乏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精髓或一知半解或完全空白的现实,令人忧心忡忡。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的"*豆説"虽引发舆论争论,却真实地将香港回归后十七年来教育领域的严重缺失和遗憾摆到了风口浪尖,发人深思。
香港回归后,围绕教育问题的改革,千头万绪,核心是教育主权的回归,关键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以造就"一国两制"人才。就基础教育而言,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强调中国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分量质量,通过传统历史文化薰陶,使青少年充分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并监古知今,增加对国家发展现状的理解认知,以推动落实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方针。这是教育主权回归的必然体现,也是香港社会适应大环境转变的需要。
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历史教育不容忽视。长时间来社会围绕这个议题的论争从未间断。在"占中"清场后,这个议题热络起来,有其必然性,映衬出的是*府教育当局和社会办学团体就此亡羊补牢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尽管对*府教育当局的有些批评指责难免偏离客观现实,有"病急乱投医"之嫌,令当局尴尬,要出面澄清一些事实,扞衞自己的尊严,但这种"口水多过茶"的兵来将挡的争论,并不能改变现实,社会急需的是准确找出病源病因并对症下药,方能妙手回春。
特首梁振英在不久前公布的《施*报告》中,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给予了重视,明确指出:教育局亦会更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习历史及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和知识,及扩阔"国际视野"。虽然涉及中国历史的这部分内容不多,却正视了社会关注的问题,亦提出*府未来打算。
就中国历史教育而言,回归前港英*府的轻视和少有作为早已路人皆知,有目共睹。回归后特区*府在2001年改变了原先在初中非必修科和职业学校中国历史科空白的状况,把中国历史列为初中阶段的必修科,占课时约百分之五,每周两节课,并提供课程指引,规范教学内容。目前在现有中学,近九成以独立科形式授课,部分中学还以中史为主轴,结合世界史事件教学,亦有近一成开设专题形式的综合课程。但是在高中阶段,中国历史科地位没有改变,依旧是选修科。
在考试评核方面,*府在2012年实行新的"中学文凭试",四个核心考试科目为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和通识教育,中国历史作为甲类选考项目之一,供考生选择。以2014年的报考情况看,在总数近八万考生中,仅七千多人选考,约占十分之一,考试及格率八成以上。这个比率远低於经济、财会和地理科,与最多学生选考的经济科相比,选考中国历史的学生只是其三分之一,是选考财会学生的二分之一,而且近年来选考学生人数变化不大。
尽管*府教育当局十七年来作了大量工作,但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改善中国历史教育势在必行,望洋兴叹,"口水多过茶",不仅无助於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培育爱国主义情怀,还将导致恶性循环,"*豆"阴影挥之不去。就香港中史教育现状看,*府教育当局应该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在初中课程设置上,有必要增加现有的课时,譬如由每周两节调整为三节或者更多。增加的课时,可增加中国历史的知识面和深度,尤其是在历史文化方面,令学生不仅认识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更能系统认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深邃内涵。并可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瑰宝。此外,可以考虑将中国历史的"必修"扩大到高中二年级,考虑将中国历史事件的演绎放在初中部分,将中国历史的文化艺术发展主要集中到高一至高二。在高中阶段,其中的必修科可以设立专题研讨,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作系统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目前,中国历史在测试方面流於轻率,缺乏分量,这亦是中史科教育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学体制改变,"文凭试"替代了"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考试",但中国历史科的分量并没有加重,相反由於通识教育成为核心科目,其重要性反而相对削弱了。只有十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选考中国历史,该科目设置的效果及作用就足以大打折扣。故此,亦可以考虑在通识教育内容及考试中增加中国历史含量比重。教育界都知道,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或指南针,若不改变选考学生稀稀落落状况,强化中史教育就会是句空话。
据悉特区*府已成立专责小组,正在讨论增加中史科的中国近代史、香港史、文化史比重,将会於明年五月完成检讨。对包括世界史在内的各部分比重作研究调整是必要的,虽然*府教育当局已声称不会将中史与世界史合并,但减少世界史以增加中国历史的分量是正确的,是改善中史教育的一个改良方式。不过,单独将香港史分拆出来有必要吗,或许完全是画蛇添足。
改善中史教育方式很多,关键是*府教育当局是否有勇气和信心作出大的调整。现在看来,对中史教育的微调难有大作用,只有在课时安排、课程分布、考试制度和师资再培训方面有大的改革,才能改变面貌,将中学中史教育不温不火的局面改变过来,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成绩,亡羊补牢,改变整体教育环境,培养更多"一国两制"人才。